昨晚回信給問到「是否讓小孩緩讀?是否上特教班?」的父母後,又回信給我不少感觸及一個主要的問題。以下是我針對問題回覆:

 

我想每位有相同處境的父母,總是會想要有人告訴他們怎做才會是對的,想要有個標準答案。

但我必需澆您冷水,我也是這樣想可是現實是不可能的!而這是我們這群父母真正所面對最大的考驗。所以老實說幾乎不可能結果真會如我期待般進行,只要還有朝著大方向前進,對我來說那就夠了!

*另再問自己,那個人的人生可事事如自己預期,我也常想就因不可完全預期,才有喜怒哀樂、酸甜苦辣,這也才是人生不是嗎?自己只要常提醒自己「盡最大的努力,做最壞的打算」。

 

我只是和醫生及治療老師多聊多聽,先知道最差的狀況會是什麼,再上加1-2成為我設定要達到的目標。且評估需要多少的精神、心力、時間。但常會遇到的是小孩很多能力都要培養,到底要選那一個,有時魚與熊掌無法兼得,「取捨往往對父母是最難的考驗,但不取捨結果反而可能更糟。」

 

兒子出生不久,主治醫師用經驗評估他的肢體能力約為一般小孩的四成,但努力治療有機會達到六成。醫師也判斷如果父母努力,他就學後的學習能力不至於編到特教班,在資源班上可能是中上,在一般班級中大概勉強吊車尾。我很信任兒子的主治醫師,不過我還是有請教其它科別醫師的看法。當下就有位醫師看過兒子腦部的核磁共振圖後,說兒子以後智能大概只到小一小二程度就不會發展,當然這醫師有本身的經驗和見解,由於我不是要和醫師爭論什麼,所以去爭是沒有意義的,且一爭論對方也就不會把真正的想法告訴你,你可能就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事項。容我把話題岔開一下,一路走來我常提醒自己,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讚同你的做法,你是否認真反覆問過自己所選的是不是最好的做法,如果是就無需去對和你持相反意見的人爭論,你只要思考對方提出的問題你是否有解決的方案,或雖然無解但若選擇另一方式對小孩更加重要,那就足夠了。

一路上走來,我們家並不是沒有遇過別人用很無禮的方式,來質疑我們的選擇(取捨)。甚至,我兒子就讀國小後,曾有位由縣市政府約聘到各校的巡迴治療老師,在治療單上寫下大概如下面的意思「小孩若積極複健很有機會再進步,但家庭不重視小孩要積極治療,請父母要能…。」我只能說這位巡迴老師只接觸過兒子兩次就下了這樣的說法,當下我和老婆看到內容是整個情緒要怒起來,但我很快的冷靜下來告訴老婆,站在那位老師的立場也沒錯,他只用他的專業看到兒子那個點,他也是怕兒子就錯失了一些機會,但他沒用心去看到兒子的全貌。這對自己也是個警惕,是否自己也會只是看到一個點就去評斷他人,千萬不要做一個眼界不寬且無禮的人。

 

啦啦喳喳寫了不少,但我應該還是沒能解答你的疑惑。

因為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!

沒有一個案例能完全套用,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能力和特質,就算小孩的狀況類似,但父母的個性與期待方向、醫師與治療師,再加上家庭環境及其它成員就又多了許多變數。

但唯一可確定的父母不努力不參與,就無法為小孩創造機會。所以我不是有把握小孩能如我期待,我只是去想辦法提高那可能性,除去或繞過那沿路會阻礙至無法通行的路障。

 

我們難免都會羨慕其他小孩比自己小孩優異的地方,我也會想去比較,但我也常提醒自己不要看到別人的小孩反而慌了自己的陣腳。

同樣一件事,重點「不是」小孩的進步需花一週、一個月或一年學會,我常想只要學會了一輩子就是他的,問題是有多大的機會能學會,會不會影響到其它更為重要的機會,對父母所設定的最終目標有多大助益(效益)。

 

而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可說很明確也可說模糊,「兒子成年時能照顧自己」。

「但能照顧自己」每位父母心中可是定義標準不同,就像問人「多少錢才夠生活?」,如果回答越多越好,我個人膚淺的認為他永遠沒夠的一天。

而我又常和老婆聊到,有時翻開報紙一些年輕人好手好腳腦部也沒問題,但也無法照顧好自己,這又要怎麼說呢...

 

若結果不如預期,千萬不要沮喪,因為最少有努力過去創造機會。

最後,越是努力的父母越要提醒自己要豁然的面對結果,因為不可能事事如自己所預期,但那對父母的殺傷力會數倍加注在自己身上。

凡事盡人事聽天命!因為最少您可以自豪的對自己說,子女在您身上得到的愛,絕對不會比別人家少。而他身心所缺乏的,至少您已用滿滿的愛去填補他,這對他不也是一種幸福嗎?!

arrow
arrow

    阿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